全网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4009-999-999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必赢体育APP园区制造业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迈进,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6位,获评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扬帆起航,“一城一区三基地”启动建设,新增各类创新平台604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人才总量突破300万,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创新能力连续三年排名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再次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高水平改革开放加速推进,湘江新区经济总量保持国家级新区前六;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11项制度创新成果入选《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年)》,数量排名全国首位;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超千列;长沙获评国务院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地区。

  城乡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五区建设”深入推进,十个重大城市片区功能不断优化,改造重点片区14个、城镇老旧小区508个,整治背街小巷197条,全市最大供电能力超1200万千瓦,连续三年获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全面推进,新增3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新建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15个、美丽宜居村庄200个,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3380亿元,60%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50万元,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分别晋升至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第4、第5、第15位。

  发展环境优化形成新样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100%,圭塘河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美丽河湖两项国家级生态殊荣的河流,获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8200项政务服务实现“减证办”“免证办”,全面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继续保持全国前列,获评2023年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新增3家4A级旅游景区,夜间消费排名全国前三,跻身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前十。城市运行安全稳定,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考评居全省第1位,成功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紧扣高质量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展示更强实力。坚持政策上精准发力,相继出台“稳增长22条”“园区18条”“原地倍增13条”“文旅兴城9条”,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前列,体现了关键时期衡阳勇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与担当。聚焦“五好”园区建设。园区上缴税金、亩均税收均增长30%以上,衡阳高新区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园区百强,衡南产业开发区、祁东经开区转型为省级高新区,衡东经开区扩区获批。54个省重点项目、43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特变电工云集5G产业园、衡阳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达产,“宁电入湘”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年78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税收大幅度增长,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入围全省“4+6”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名录,盐卤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连续三年上榜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全国数字百强市,连续多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抢抓历史性机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彰显更好前景。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正式进入“衡阳频道”,衡阳发展进入“文旅兴城”“办会兴城”双重历史机遇叠加期。铺排重点文旅项目86个,廻雁峰景区提质、衡阳“1944”、金月湖等项目开工建设,安发御温泉酒店、同祺生物等项目即将投运,船山时间谷、建湘工业文化街区等工业旅游项目加速推进。系统梳理衡阳文化图谱,深入挖掘船山文化、名山文化、书院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的深刻内涵。积极争创各类国省示范试点。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全国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成功获得1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衡阳区域中心地位更加稳固。高新区(综保区)、常宁水口山经开区获批“中国(湖南)自贸区协同联动区”。衡阳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前景越来越好。

  聚力中心化攻坚,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呈现更美形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顺利通过。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夏季攻势”9大类489项任务均按时完成。297个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44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13个在用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工造林11.7万亩,通道绿化6474.6公里。成功承办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湖南输变电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活动,举办“招商主题月”、衡商大会等系列活动,新引进百亿项目3个、“三类500强”项目40个,新增湘商回归企业111家。衡阳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3+3+2”现代化产业体系,陶瓷产业纳入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省产业集群达9个,总量居全省第1位,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纳税过2000万元的制造业企业增长65%,制造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突破40%,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200家、230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中航发南方公司、株硬集团、时代电气获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时代新材跻身全球风电叶片供应商前三强。

  深层次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体制改革,大幅缩减在岗干部、财政供养人员,园区亩均税收突破20万元。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盘活“三资”入库收入372亿元,市属国企融资成本下降到4.98%。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性投资工程招投标操作办法,推行合理低价招标,节资率达24.4%。大力推进便民惠企服务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不刁难企业负面清单等便民惠企机制,深化“制造名城”早餐会、“一把手”走流程、“六即”服务等改革举措。成功获批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清水塘片区“环境修复+开发建设”试点,顺利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

  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成效明显。构建“1+5+10”全生命周期管理协调体系,切实解决项目建设“前期弱、推进慢、管理虚”问题。项目进度持续加快,高精传动风电齿轮箱等350个项目开工建设,三一硅能株洲5GW光伏制造基地、“两机”重大专项等230个项目竣工投产,百亿项目达17个,创历史新高。项目引进势头较好,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11个,引进“三类500强”项目36个,投资303.9亿元,其中亿元及以上湘商回归项目92个。项目保障不断加强,完成集体土地征拆1.8万亩、国有土地征收8万平方米;常态化开展“政金企”对接,一般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54个基点,全市金融机构余额增长14.3%;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发展形成蓬勃之势。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全力推进“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铺排“三改一扩”项目238个、总投资251.2亿元,省级产业集群新增3个、达7个。湘钢营收持续保持千亿以上、盈利能力全国领先,汽车钢、特种钢等新产品相继投产。吉利年产15万辆远程新能源轻型商用车3个月开工、12个月首车超级VAN下线,“湘潭速度”刷新吉利纪录,创下市场化、专业化招大引强典型案例。湖南裕能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蓝思科技营收首破100亿,金龙、伍子醉营收首破50亿。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居全省第1位。

  科技金融提供有力支撑。研发投入强度2.66%、居全省第3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家、国省科技创新平台49家,总数分别达823家、225家。培育智能制造企业6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超3000家,湘钢中厚板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实施莲城人才行动计划,连续3年上榜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万步炎教授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全省首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湘潭专板正式开通,普惠增长17%,制造业中长期增长44.5%,绿色增长27%。新增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14.2亿元,企业惠及率居全省第1位。资产证券化取得历史性突破,湖南裕能、崇德科技、永达股份相继上市,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第1位,总数达8家,提前实现“三年倍增计划”。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连续两年出台“财政改革十条”,落实“两审查、三监测”举措,财政运行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县市区、园区全覆盖,“用、售、租、融”处置盘活国有“三资”105亿元。成功争取特殊再融资债券,市本级债务穿透后银行资金占比达90%以上,成本降至4%以下,化债工作迎来拐点。平台公司聚焦“缩表、降息、瘦身、赋能”,深化“两去一降一补”,实现大整合、大改革、大转型。对标“五好”要求,系统推进园区剥离社会事务、投融资、财税体制、要素市场化配置、“放管服”和绩效薪酬等6项改革,社会事务职能全部剥离,“去行政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建成园区亩产论英雄产业数字地图,成立全省首家算法应用联合创新中心,90家单位50亿条数据实现汇集共享。

  聚焦转方式强实体,产业建设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有突破。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4个,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居全省第2位。湖南邵虹基板玻璃首条产线成功投产、实现批量销售,彩虹盖板玻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广信科技绝缘纸、通达汽零车用氮气弹簧全国销量第一。数智赋能见成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智能制造企业56家,72个项目入选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化”重点项目。邵阳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入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维克液压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链群建设上台阶。全市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居全省第1位、省级产业集群新增数居全省第2位。邵东打火机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雀塘循环经济产业园列入国家标准化试点。

  聚焦增动力强引擎,开放发展走深走实。物流通道加快建设。邵永高铁顺利开工,白新高速建成通车,永新高速全线贯通,西部陆海新通道“邵阳—怀化—东盟”接续班列成功首发。开放平台支撑有力。东盟科技产业园、中非经贸产业园、Amanbo·邵阳非洲中心建设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邵阳办事处、国际贸易集散中心挂牌成立,对非贸易额居全省第3位。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获批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协同联动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率先在省“一件事一次办”平台上线“预约挂号”模块,创新推出获得用水“四零三化两免”工作体系,知识价值信用改革“四方联动”模式全省推介,“企业家接待日”做法获中央部和全国工商联推介。全市实有经营主体51.6万户,新增主体6.01万户、企业1.9万户;签约湘商回归投资项目200个,新注册湘商回归企业87家。

  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可感可及。全力办实事。民生支出占比超70%,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总量、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量居全省第1位,3382户超期安置群众圆了安家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以工代赈、医保DIP改革等经验全国推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功创建。南山国家公园创设通过国家评估。全力抓安全。生产安全事故数、亡人数分别下降20.3%、23.6%,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一次死亡3人以上非生产经营性事故“零发生”,“森林防灭火联合作战法”获国家林草局推介,中小学生防溺水经验全省推广。全力促和谐。扫黑除恶、交通顽瘴痼疾整治、“利剑护蕾”等工作成效全省靠前,“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市县乡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和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项目建设打开新局面。52个省重点、280个市重大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己内酰胺、华电平江电厂、国能岳阳电厂等全面投产,湖南单体投资最大产业项目——乙烯项目获批并开工建设;园区“三类用地”及国有闲置厂房处置率居全省前列,绿色化工高新区亩均税收稳居全省第1位;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0家,新增数居全省第1位;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5 个产业集群上榜全省竞赛胜出名单,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被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岳阳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财税增收迈上新台阶。全市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200亿元台阶、增长8.2%,地方税收增长8.3%,两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新增岳阳县、临湘、新港区三个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亿元县市区,“三资”运作改革盘活价值总量超过600亿元,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本杠杆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三资”改革提供了“岳阳智慧”和“岳阳样本”,获评国家治理创新经验典型案例。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大力开展“四海揽才”、产业链“重金纳才”“引智回乡”等行动,全年引进65名博士和900多名“双一流”高校硕士,重点产业链引才1.1万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80万人,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岳率从12%提升到32%,先后与40多家高校院所、18个院士团队建立合作机制,临港国家高新区和屈原国家农高区创建进展顺利,积极融入省“四大实验室”,洞庭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揭牌,省热塑性弹性体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组建。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和成交额同比分别增长60.65%、70.82%,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33家,较2022年实现翻番,岳阳跻身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谋划实施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集中主要精力和优势资源抓创新、兴产业、强实体。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与高技术转化应用、数字产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常德连续3年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海利化工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飞沃科技成为常德首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石门电厂三期、桃源抽水蓄能电站稳步推进。常德高新区成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常德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2.2%。中联建起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技术国际领先。实体外贸业绩增长35%,常德排名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第75位。

  高品质生活取得新成效。粮食播种面积、产量连续20年居全省第1位,常德率先在全省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4个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村1镇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西洞庭湖灌区项目进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澧阳平原灌区入选全国首批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常德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官新高速建成通车,宜常高铁完成可研审查和鉴修评审。县域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经验全省推介,常德入选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生态环境满意度测评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评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

  高效能治理再上新台阶。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森林火灾,未发生洪涝灾害亡人事件,城市燃气安全监管经验在全国推介,常德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优秀市。“保交楼”房屋交付套数居全国同类城市第1位。市本级存量债务平均年利率降至4.6%。平安建设和信访工作考核均居全省第1位,常德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津市汪家桥街道“平安指数”促进解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铁腕治旅”成效显著。严惩旅游乱象,通过整治倒逼旅游转型升级,梳理旅游市场“八大乱象”,强力整治虚假营销、追客赶客、强制购物、二次收费等问题,严格落实“30日无理由退货”、30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置涉旅投诉等举措,共责令停业整改旅行社及门市部143家次,关停旅行社门市部42家次。提升服务水平,及时发布旅游官方信息,武陵源景区实行“一票制”联营,优化“智慧旅游”平台,推进“一屏管、一机看、一机游、一码行”,游客进景区实行分时分站预约,核心景区旺季排队平均不超过30分钟,游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建立长效机制,出台《旅游市场秩序管理规定》等地方法规,制定《旅游购物行业诚信经营公约》等行业自律标准,对“铁腕治旅”实行季度考核、半年讲评,压实区县党委政府、主管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各方整治责任,推动“铁腕治旅”长治长效,旅游市场强势复苏,业态更加多元,旅游乱象得到有效遏制,游客投诉率较整治前下降70%。

  遗留问题减仓清仓。对近10年来城市建设领域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强力推进“六个清零”行动,明确到2024年6月底前全部清零。目前已(拟)出让未结算土地83宗全部完成成本结算,已竣工未结算市政项目43个完成结算41个,已竣工未移交市政项目23个移交19个,已征拆未完工项目8个完工6个,未安置到位的征地拆迁项目涉及6669人已安置5574人,10503户限价商品房购房任务消化8673户。贺龙体育中心项目建成运营,闲置10多年的烂尾项目成为城市新地标。全力以赴保交楼,16个风险项目化解10个。持续推进控违治违,保持违法建设“零新增”,累计拆除违建3.06万处、283.6万平方米。通过理旧事解难事,为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设发展卸下了包袱,拓展了发展空间。

  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现场评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通过第三方评估并接受国家民委现场考核。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无物业管理小区自治试点。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排查问题10399处,燃气、排水、供水管网等方面问题得到整治,为城市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风电资源开发、户外广告资源等实现公开拍卖。积极开展教育四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改革,桑植县交通强县“五共”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要情推介。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产业立市为核心,聚力打造“都谷极”。出台实施打造世界电容器之都、区域性先进碳基复合材料“碳谷”、PCB“第三极”三年行动方案,争取和兑现省、市制造业奖补资金4048万元,致力攻克聚烯烃产品等“卡脖子”难题,2023年“都谷极”新签约产业项目19个、在建项目20个,总投资超400亿元,信维电科MLCC等重大项目投产,拥有A股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个、16个,铝电解电容器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PCB获评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先进碳基材料纳入省级产业集群培育,“都谷极”产业年营收超400亿元。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大力推进“紧盯存量投资清单、把握增量投资清单、做实争引项目清单、抓牢市直项目清单”“四张清单”模式,投资存量、增量、提前量实现三量齐升,项目建设呈现火热局面。总投资98亿元的金塘冲水库等重大项目顺利开工,总投资60亿元的碳谷产业园、总投资151亿元的安化抽水蓄能、总投资72亿元的益阳电厂三期、总投资8亿元的艾华四期等项目有序推进,三立诚PCB等项目实现投产,汇荷光伏发电项目成为全省第一个建成投产的“十四五”风电、集中式光伏项目。2023年,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36.79亿元、529.18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34.6%、105.8%;十大产业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12.8%,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113%。71个专项债项目开工率、资金使用率居全省首位。

  以“三全举措”为抓手,推动“金芙蓉”跃升行动走深走实。落实“全链条”责任。建立企业上市“四个一”工作服务机制,即每家重点拟上市企业明确一名市政府领导牵头协调、一个市直单位指导帮扶、一名县市区领导跟踪服务、一个上市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压实联动责任,凝聚工作合力。进行“全过程”培育。建立省、市上市后备资源库,对入库企业实施分类分层培育管理,联合证券交易所开展“资本市场服务进园区”活动,全年为23家企业提供“一对一”资本市场服务。打造“全流程”服务。建立企业上市“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解决企业上市全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全年为重点拟上市企业解决项目审批、厂区回购等问题30余个。2023年,华慧能源、华翔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惠同新材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益阳首家、全省第5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全市上市公司数量增至8家,居全省第4位。

  办会兴城打造“郴州样板”。成功承办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新创A级景区10家、四星级以上酒店6家,新打造景区(点)和文化旅游新地标20多处,创建50余个国省文旅品牌,“山水画卷·郴州相见”享誉中外。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荣登全国“2023年度十大热门热点城市”,全市接待各类游客突破8000万人次,有力推动山乡巨变、文旅蝶变、发展嬗变。以旅游之火点亮发展之光,GDP历史性跨越30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有力彰显全省“六强市”担当。

  创新示范擦亮“郴州模式”。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新三年行动,“四水联动”“八水共治”的郴州“水立方”模式不断拓展。建成全国首个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郴州水世界展览馆,举办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发布《东江湖宣言》,作为全国唯一受邀地级市参加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并作典型推介,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并在全国推介。累计建成绿色矿山112座,数量居全省第1位,新能源电力并网规模居全省第2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获评国家低碳试点优良城市、中国“绿都”。与省内7所重点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郴江实验室成功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广州、佛山)郴州技术转移中心挂牌运营。

  产业发展走出“郴州路径”。对标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文化旅游、锂电新能源、现代装备、农产品加工、数字经济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有色金属产业营收预计达1100亿元,郴州高新区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永兴稀贵金属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文旅产业迈入千亿级产业;锂电新能源产业列入全省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范围,82个锂电项目完成投资432亿元;成功承办2023年全国农机装备补短板暨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工作会议,入选全省农机制造基地;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挂牌“湖南省大数据灾备中心”,算力规模和存储能力稳居全省第2位。坚持融湾向海,着力引大企业、推大项目,实际使用外资总量居全省第2位,招商引资“三率”考核居全省第1位,新增1个千亿园区、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

  新能源、锂资源、稀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产业基地,纳入省重点建设风光项目50个,装机规模400万千瓦,新能源新增并网198万千瓦,均居全省第1位;湾水源抽水蓄能项目开工;运达风电首台大兆瓦机组正式下线,在永州打造中国南方生产总部。紫金锂业锂矿采选和精深加工项目试采选。江华五矿5000吨稀土分离生产线投产,湖南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开工建设。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预计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培育省级产业集群3个。

  蔬菜、生猪、油茶等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2%、居全省第1位。蔬菜播种面积300万亩以上,蔬菜出口首次突破百亿元,全年出口蔬菜65.4万吨、货值117.1亿元,货值、总量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第3位。生猪出栏808.2万头、居全省首位,湖南温氏产值突破50亿元。油茶种植面积350万亩、居全省第2位,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油茶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家。湖南最大的灌区涔天河水库扩建灌区工程建成投用,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毛俊水库工程主体完工,总投资60亿元的鲁丽木业试投产,永州首衡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业运营。

  生态文明建设、安全生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倾力打造“湘江源头”生态名片,水环境质量首次排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第10位,水污染防治工作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打好打赢安全生产翻身仗,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排名居全省第1位,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46.5%、亡人数下降44.4%,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道交工作两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全市较大森林火灾同比下降96.4%。

  怀化国际陆港扬帆正劲,对外开放形成“依托双通道、对接两大洋、服务双循环”新格局。新开通内外贸线个国家,怀化成功入列复合型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成功举办首届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第三届全国茯苓大会等国际性、全国性重大经贸活动;在中部地区率先开行中老图定班列,中老班列开行数居中部地区首位,全年开行班列455列、增长201.3%,带动外贸进出口翻倍增长、增速连续19个月位居全省第1位。抢抓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机遇,促成“湘·滇—澜湄线”怀化—昆明—万象接续班列首发。

  招大引强亮点纷呈,净增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22.8%。聘请招商大使24名,举办粤企、浙商怀化行等招商活动20场次,新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4个、“湘商回归”项目237个、“三类500强”企业项目28个,特别是随着修正集团、广药集团、心里程控股集团、温德姆酒店集团等一批头部企业正式入驻,有力推动了“5+N”现代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全市净增企业1.19万户、完成省定目标127.17%,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22家、占全省22.8%、任务完成率居全省第1位。市城发集团获AA+信用评级,“泰格骏颂”成为首个国产纸浆期货注册品牌,恒光科技离子膜氯碱项目落地老挝。

  有效需求强劲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大力开展“贯彻二十大、锚定新目标、奋力闯创干”活动,推动投资持续提速增长,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8亿元、834亿元,超年度目标26%、25%。鹤中一体化10个重大项目基本完成,怀化国际陆港、仙人桥商务区、公铁联运物流园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溆浦硅砂提纯、三一环卫、洪康药玻等十大产业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和高新技术投资分别增长20%、13%、25%,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位。深入实施“消费提振年”行动,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居全省第1位;推出全国唯一“中华书山”文旅新IP,“福地怀化”火爆出圈,“乡间、网间、夜间”经济发展经验入选全国消费创新案例。

  “材料谷”建设成效突出。突出硅钢主攻方向,形成300万吨不同牌号全流程的硅钢产能,湖南宏旺生产出全省第一块取向硅钢,填补省内空白。扎实推进“材料谷”产业项目“500工程”,单体投资50亿元以上的半导体新材料、爱派尔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湖南宏旺年产96万吨硅钢、涟钢1580热轧线、涟钢冷轧硅钢、VAMA二期等一批百亿级项目顺利投产。“材料谷”集聚规上企业473家,娄底已建成亚洲规模最大高强钢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板、液压油缸、紧固件、压路机生产基地。新化电子陶瓷、双峰农机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项目推进亮点纷呈。全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00工程”,全省唯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22亿元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启动建设,投资72亿元的梅山灌区工程将惠及52万人,子项目长峰安置区开工,衡邵娄干旱走廊北部水资源配置工程、白马灌区、振宏水库项目加快推进,娄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的市州。涟水复航获国务院批准纳入《全国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娄底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官新高速建成通车。湖南省航空应急救援桥头河基地挂牌,桥头河通用机场建成试飞,标志娄底正式进入“航空时代”。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联网+监督”、数据汇聚“无证明城市”应用等工作获全国推广;娄底市成功创建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土地超市”在全省率先启用,国有闲置土地处置率居全省第1位。创新驱动成效明显,VAMA本土化研发全球最高强度级别热成型钢;初源新材感光干膜、涟钢吊臂钢解决“卡脖子”难题,其中涟钢吊臂钢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娄底高新区获批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娄底-怀化-中老班列首发运行,成功纳入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政策延展范围,成功举办“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全球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湖南省第四届非遗购物节。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坚决扛牢首倡地责任,高质量承办“十八洞”减贫与发展论坛、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近3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智库专家、国际青年代表和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国家有关领导和中央部委、全国各地等嘉宾走进湘西,以“湘西之窗”展示了“湖南之为”“中国之治”。脱贫成果不断拓展巩固,到位防返贫致贫专项救助保障基金4558万元,30.2万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3.5万人消除返贫风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六大行动”,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8.1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902个,61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超20万元,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分别高于经济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4.7、2.4个百分点。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发展,湘西茶业集团挂牌成立,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居全省第4位,保靖黄金茶1号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成功申办2024年第33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入选中组部第六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教材。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578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4.8亿元,分别增长38.5%、41.1%,接待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增速居全省前列。承办全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全省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2个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凤凰县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3个县市上榜2023年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经验入选全国第一批可复制经验清单。文旅产业强劲复苏,带动限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23.2%、16.3%。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为文旅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生态环境保持全省最优。生态环境投资增速超过30%,全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39%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位居全省第1位,国省控断面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各类生态环境整改问题和专项行动整治年度任务全面完成,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成效得到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肯定,亚洲最大单体大脑坡铅锌矿山项目通过评审,花垣县成功摘掉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重点县“帽子”。凤凰县、花垣县十八洞村分别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湘西世界地质公园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最佳实践奖,成为全球三个、全国唯一获该奖项的世界地质公园。

填写您的项目需求给我们。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